中国男足的持续低迷已成为广大球迷心中长久的痛。每当大赛折戟,舆论总将原因归结于管理层的腐败问题。然而,当反腐风暴真正席卷足坛,一批高层落马后,人们却发现,国家队的表现并未迎来预期中的反弹,反而陷入一种更令人忧心的“摆烂”状态。这背后隐藏的,远不止是贪污腐败这一单一病灶。
近期,关于部分国脚级球员以各种理由拒绝国家队征召的传闻不绝于耳。表面原因是伤病或状态不佳,但深层次则反映了激励机制和荣誉感的严重缺失。当联赛的金元泡沫逐渐退去,球员的实际收入与巅峰时期相比大幅缩水,而国家队的集训补贴相比之下缺乏吸引力。同时,国家队成绩长期不佳,使得球员身披国字号战袍所带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大打折扣,反而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失利后的心理创伤。在这种“高风险、低回报”的考量下,一些球员选择了“躺平”和回避。
另一方面,尽管经历了反腐清洗,但某些根深蒂固的官僚习气和低效管理仍未被根除。此前有报道称,足协某次工作会议的年度招待费用高达1200万元之巨,这个数字即便并非全部用于吃喝招待,也深刻揭示了机构运行成本的畸高和资源分配的极不合理。巨额资金没有投入到青训体系、教练员培养、基础场地建设等关乎未来的刀刃上,而是消耗在文山会海和内部消耗中。这种管理模式无法为国家队提供真正的支持和保障,反而成为一种拖累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反腐解决的是“不做坏事”的问题,但无法自动实现“做好事”的能力。抓掉腐败分子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需要建立一套专业、高效、透明的现代足球管理体系。这包括建立科学的球员选拔机制,让有能力和有意愿的球员为国效力;设计合理的激励与保障政策,让国脚们无后顾之忧;更重要的是,构建一个从基层青训到顶级联赛再到国家队的、畅通且公平的人才上升通道。目前,这些方面的建设仍处于滞后状态。
男足的“摆烂”,是系统性问题长期积累后的总爆发。它不仅仅是几个球员的态度问题,或是个别官员的腐败问题,而是整个足球生态系统机能失调的集中体现。拯救中国足球,需要一场比反腐更为深刻和彻底的改革。这需要决策者拥有巨大的勇气和长远的眼光,真正尊重足球发展规律,将资源科学地投入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,并营造一个风清气正、追求卓越的足球文化。唯有如此,中国男足才能真正走出低谷,迎来复兴的希望。